2009/06/07

推薦大家閱讀《香港文學散步》

我剛剛讀畢由著名作家小思編著的《香港文學散步》增訂版,內容精簡易讀,主要介紹上世紀抗戰時期曾經訪港的六位著名學者及作家,小思帶大家跟隨這五位已故文人生前在香港走過的足跡,體驗當年生活文化與經歷,感受他們的思想與故事。

小思為上述五位已故文人作了專題介紹,雖然彼此際遇迥異,但足以對香港文化界產生影響。這五位已故文人包括蔡元培、魯迅、許地山、戴望舒、蕭紅,其中三人在香港逝世,並在這裡長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人飽受戰爭苦難,尤以八年抗戰為甚,人民顛沛流離,生活艱苦不堪,這時期的香港正受英國殖民統治,成為內地文人逃離戰火的避難港,戴望舒的詩作《過舊居》及蕭紅的小說《呼蘭河傳》便是在香港寫成的。

蔡元培(1868-1940)是著名教育家,曾在北京大學擔任校長,一生為中國爭取人權、學術獨立及思想自由,現埋葬在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魯迅(1918-1936)是著名作家,原名周樹人,曾著有《吶喊》、《阿Q正傳》等經典名作,他於1927年應邀來港演講。

許地山(1893-1941)是著名教育家,曾出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為香港教育制度提出改革建議,現埋葬在薄扶林華人基督教墳場。

戴望舒(1905-1950),有「雨巷詩人」之稱,居港超過十年,香港淪陷期間,不幸被日軍拘禁在中環域多利監獄,加上家變,此後詩風由浪漫轉為寫實,後病逝於北京。

蕭紅(1911-1942),曾在九龍樂道居住,來港不足兩年便病逝,一半骨灰葬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花園,另一半葬在廣州。

五位文人之中,以許地山對香港的貢獻最大,他十分關心香港教育,除了改革香港大學中文系,更關心中小學的教育。最令我感慨的,便是職業進修,許地山其中一個計劃便是「從業知能補充學校」,讓在職人士在餘暇學習知識,提升工作上的效率,今時今日,不少在職人士下班後仍孜孜不倦地進修,增加自己知識,我也是透過這途徑來完成大學畢業的夢想。

此外,《香港文學散步》還提及到曹禺、郭沫若、茅盾等名人學者,他們也曾到訪香港講學及交流。還有不得不提的是張愛玲《傾城之戀》,小說背景便是淺水灣了。

一直以來,香港被詡為「文化沙漠」,這與當時香港教育制度不無關係,但本地其實有不少文化界人士支持著藝文發展,為本土文化作了不少努力。上世紀的香港,有幸於內地著名文人到訪,使香港增添了文化氣息,沾上了文化靈氣;也因為他們留下的足跡與筆跡,為香港文化歷史寫下了繽紛的一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