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9

落選「香港地方風情」徵文比賽

由香港公共圖書館舉辦的「第七屆香港文學節」,於2008年6月27日至7月14日舉行,主要推動本地文學創作和市民閱讀風氣。

今屆主題是「書香‧港情」,因此香港公共圖書館特別舉辦「書寫我城十八情」專題展覽,從近半世紀以來的小說、散文及其他文學作品中,節錄與香港十八區有關的段落,讓我們重溫著名作家為香港留下的筆跡,他們包括小思、張愛玲、也斯、余光中、舒巷城等。從名家的筆跡中,深深體會到他們對香港的情懷,也流露了對香港的熱愛與留戀,也見證了半世紀以來香港十八區的各種不同面貌與社會變遷,從而構成了別具特色的香港文化與文學。

有關「香港文學節」活動詳情,可參考以下網址:
http://www.hklf.org.hk/b5_index.php

為配合今年度「香港文學節」,香港公共圖書館還舉辦了「香港地方風情」徵文比賽,參賽者只需選擇香港十八區其中一區為題材,以中文寫作不超過2000字之散文一篇,內容可描寫地方、人物、生活、風俗、事件或個人感受。徵文比賽共收到近1000份參賽作品,評審包括香港浸會大學朱少璋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樊善標教授、三位資深作家陳雲博士、葉輝先生及關夢南先生,評審以作品的文學性及能夠反映地方文化面貌及人文特色為主要準則。

獲獎作品大多以個人感受的小品散文為主,而地區選擇也多元化,冠軍作品以慈雲山作題材,亞軍作品以深水埗作背景,季軍作品則是大坑,另外六名優異獎的分別以屯門、調景嶺、元朗、鯉魚門、上水圍、荃灣。相較之下,我的參賽作品則像旅遊文章,主要介紹赤柱的特色,卻沒有著墨抽述這地方與自己有何密切關係,個人感受也欠奉,或許這就是我輸掉比賽的原因吧。雖然有少許失望,但我十分享受搜集資料及寫作的過程,獲益匪淺。

我的參賽作品題目命名為「赤柱多面『睇』」,內文如下:

這裡,風景怡人,空氣清新;
這裡,華洋雜處,文化匯粹;
這裡,原民外客,和諧共處;
這裡,古蹟新築,處處皆是;
只要你曾經來過,準會被她那股迷人魅力吸引著;
這裡,便是港島最美麗的後花園 – 赤柱。

赤柱,猶如世外桃源,環境清幽寧靜,遠離鬧市煩囂,是都市人的理想居住環境。每逢假日,她那熱情奔放的一面表露無遺,由小賣亭伸延至卜公碼頭的海濱長廊,遊人如鯽,熱鬧非常。從赤柱市集亦可窺見她的內涵,這裡匯集了各式店舖,無論是紀念品、服飾鞋襪、手袋皮具、書畫藝術,抑或金飾玉器,也一應俱全。

海面上帆影處處,不少風帆健兒隨波逐浪,偶而看到快艇急速轉彎,劃下一道長長的白尾巴,尾隨在後的花式滑水好手,隨浪一躍,凌空翻騰,浪花四濺,岸邊人群無不歡呼喝采。在赤柱卜公碼頭和岸邊礁石,都聚集不少釣魚愛好者,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泥鯭和石狗公都是他們的「戰利品」。

赤柱,是一個十分浪漫的地方,情侶們只要在岸邊找個位置坐下,便是他們的小天地,卿卿我我,旁若無人。新婚夫婦亦愛在維多利亞式建築風格的美利樓拍攝結婚照片,見證一生一世的承諾。中秋節的氣氛更佳,不少一家大小在赤柱正灘賞月,將燈籠吊掛樹枝上,將爉燭插入幼沙裡,圍成一圈,點點燭光,閃爍燦爛,煞是好看。

赤柱,是一個充滿南歐風情的小鎮,他鄉遇故知,讓旅居香港的洋人感到親切,他們都愛拖著狗兒,在海傍酒吧裡跟友人喝酒聊天。赤柱住了很多外國人,他們完全融入中國人的社會,愛到大型超級市場購物,也會到中式餐館用膳,更懂得使用筷子。赤柱是美食天堂,無論中式點心、美式漢堡、法式麵包、德式香腸、泰式咖喱、越式檬粉,都任君選擇,而且也體現了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每逢新春佳節,洋人父母入鄉隨俗,替兒女穿上顏色鮮艷的中式應節服裝,十分趣緻可愛,也增添了節日氣氛。龍午節更是赤柱一年一度的節日盛事,在赤柱正灘舉行的龍舟競渡猶如嘉年華會,無論洋人抑或華人都會參與其中,他們更悉心裝扮,出位之餘還突顯團隊精神,正是:

龍舟賽緊湊,鑼鼓聲震天;
百槳齊起落,奮力衝向前。
岸上人潮湧,吶喊聲助威;
輸贏不重要,友誼是第一。

有龍舟的地方,就顯證此地曾是漁村。早於明末時期,赤柱已是漁民聚居的村莊,具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天后古廟及水僊古廟也印證了赤柱漁業的發展,漁民出海捕魚前,總會求神庇佑平安歸來,也祈求漁獲豐收。時至今天,赤柱漁業早已式微,世代居於赤柱的漁民紛紛遷徙他鄉謀生,留下的則被安置於馬坑一帶。政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在馬坑發展低密度的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除了安置原居民,也吸引了城市居民遷入,左鄰右里,安居樂業,彼此和諧相處,齊心共建互相關懷的文明社區。

開埠之初,英國人陸續遷居赤柱,因此出現了多所古色古香的百年英式建築,位於黃麻角道的舊赤柱警署、聖士提反書院、赤柱軍人墳場,散發著殖民時期的餘韻,身處其中,令人發思古之幽情。西方宗教的傳入,便留下了二座宗教色彩濃厚的建築物。揉合中西建築特色的瑪利諾神父會院已有七十多年歷史,採用紅磚碧瓦的設計,莊嚴而又古雅,屋頂上豎立了白色十字架,引人注目。同樣以紅磚建成的赤柱隱修院,則位於巴士總站的斜對面,住在院內的修女過著克勤克儉、自給自足的生活。

要數區內最受歡迎的「古蹟」,非美利樓莫屬,一柱一石都已超逾一百年的歷史。美利樓原位於金鐘,搬往赤柱重建後已失去了原有殖民歷史的文物價值,連同舊中環卜公碼頭及上海街「同昌大押」石柱,整個「古蹟」綜合建築現已成為赤柱地標,也是中外遊客的遊覽熱點。

赤柱,透出古樸典雅的氣息,也充滿朝氣活力,處處都可見到設計新穎的建築物,部分更屢獲奬項。位於市集旁邊的綜合大樓,採用引進天然光的落地玻璃設計,既節省能源,也符合環保原則,因而榮獲香港建築師學會2006年度全年建築大獎。至於馬坑龍德苑,以「一條龍」藝術雕刻,配以小橋流水,將護土牆及園林特色揉合,創造出休憩舒適的環境,其創新設計獲得青睞,於2004年獲得最佳斜坡美化獎冠軍和優異獎。

身在赤柱,穿梭大街小巷,享受片刻悠閒,拋開世俗煩憂,心靈得到洗滌。跟三五知己漫步於海濱長廊,在赤柱大街的露天茶座,享用一頓豐富午餐,嘆一杯香濃的咖啡,坐上一個下午,輕柔的海風與和暖的陽光,都令人樂在其中。

朋友們,你也不要錯過了,赤柱歡迎你。

1 則留言:

匿名 說...

你的散文其實寫得不錯,文筆流麗生動,內容豐富多姿,確實顯示了赤柱多面的風情。開端那幾句描寫亦很討好,讓人不禁要追看下去。

要在千多份作品中勝出並不容易,我倒反覺得在過程中你的參與才是最重要,看你在文章中詳細介紹了赤柱的歷史由來、發展與社區特色,相信你已經有所得著了。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