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2

分流遠足

自從跟Young Sir學習地質知識後,我對香港岩石與地貌有了基本認識,遠足時候也多了趣味,至少懂得欣賞沿途所見的岩石種類。

在紀念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那一天(2008年3月21日),我與同事結伴往大嶼山分流遠足,由石壁起步,途經大浪灣、狗牙嶺、分流村、煎魚灣、牙鷹角及二澳,終點為「香港威尼斯」大澳。 當天多雲陰暗,景色也沒像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官方圖片那麼漂亮,同事們有點失望。

















2000年初,我曾跟友人往分流遠足,事隔八年重遊,卻感覺完全不同,好像景色有些不同了,但說不出為甚麼。我記得分流村只有一位老婆婆留下,其餘村民皆遷走了,究竟現在是否仍是如此呢?

在石壁水塘的起步點,新建了一所新穎設計的公廁,方便每位遠足人士。我們早上十時出發,沿著引水道走了約一小時,便看到混凝土牆有一凝灰岩石,因物理性風化以致分裂,其實這裡處於大嶼山火山岩群,是侏羅紀時期形成的流紋質玻屑凝灰岩,在分流各處都可見到。







































天氣悶熱,偶而放晴,陽光照射,一行人汗流浹背。再行了半小時,便到了狗牙嶺,涼風送爽,望著大海,令人心曠神怡,可惜當時不是藍天白雲、青蔥滿山的漂亮景色,而海面上不時見到來往澳門的飛翔船劃下一道長尾巴。分流位處珠江三角洲鹹淡水交界,海水顏色明顯區分。






在狗牙嶺往分流村的索道上,有一班越野單車愛好者經過,他們肩起單車行走,十分吃力。據知,他們必需向漁農署申請許可證才能在郊野公園範圍內踏單車,但他們有沒想過,這會破壞億年歷史的岩石?









在索道上,也見到缺德人士用塗改液留字,或許他們想仿傚古時文人雅士在石壁上留字,名留千古吧。既然有此雅興,何不在另外一些途徑來發表,卻偏要在岩石上留污?














沒多久便到達分流東灣,沙灘的海岸線很長,若非分流村人跡罕至,恐怕這裡已被發展成渡假區了。分流半島有一古炮台,史藉《澳門記略》記載,炮台建於雍正七年(1729年),長約46米,闊21米,牆身以花崗石及青磚疊砌而成。後來1898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炮台才被棄置。若要到炮台遺址,必需再花一小時來回,各同事老大不願意,故此,我二次到訪分流,也未能一睹炮台真貌。















中午12時半,我們到達分流村,裊裊炊煙,原來住了三戶人家,並不如傳聞中只留下獨居老婆婆,她的家人大小趁復活節假期前來探望,當時他們正在弄午餐。分流村有士多,正好為遠足人士提供方便所需。分流村種了很多蕉樹,村民正在收割享用,除了蕉樹,還是楊桃樹及木瓜樹。住在應綱梁公祠附近的是中年婦人,看來像是內地新移民,我們經過時,見她正在曬棉被。

午膳小休一會,便到了煎魚灣,遠處一島名為雞翼角,與對岸的雞公山是連島沙洲,潮退時,沙堤便會露出海面。






步入二澳,便看到路旁豎立警告牌,原來二澳屬私人土地,但村內已渺無人跡,破屋滿佈,雜草叢生,入村猶如入林,不時要彎身而過,沿途可見不少石堆砌成的廢墟,及燒焦的植物,此情此景,正是:「荒途無歸人,時時見廢墟」。















在路旁,有一塊石頭,滲出白色物事,原來那是石英岩脈,是化學性風化,對岩石產生破壞。















從二澳穿出海灘,便看到一大片紅樹林,本是美好景色的泥灘,卻堆積了令人駭然的垃圾,不忍目睹,很明顯地,那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飄流而至的,是文明的副產品。






















下午四時,我們到達大澳,經過政府刻意改造,大澳保留了一大片沼澤濕地,也種滿紅樹林,為各類生物雀鳥提供食物補給或棲身之所。






























回程取水路返東涌,剛駛離大澳不久,便看到大澳的岩石地標 - 將軍石,那是天然海蝕拱。大嶼山北部的海岸,有不少海蝕洞,那一帶屬於砂岩夾粉砂岩。










坐船途中,眾人都因倦極而睡,朦朧中,突然聽見船客大叫,只見人人站起,爭相向右望,原來有人看「香港國寶」中華白海豚出沒,我始終跟牠緣慳一面。不一會又睡著了,突然又聽見船客大叫,還聽叫隆隆聲,這一次大家向左望,原來途經機場,一架飛機近距離降落而已。由大澳返回東涌,無論巴士還是渡輪都是25元假期票價,坐巴士需時一小時,滿以為坐船會快些,船程需時45分鐘,但東涌碼頭步行地鐵站卻需15分鐘,我們走了六小時山路,本是疲累已極的身軀,真的差點走不動了。由石壁往大澳,步程約18240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