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影社曾於2004年5月底至6月中旬,在牛棚舉行「同撈同煲」攝影展覽,雖然不是處於旺區,人流稀少,但卻是一個適合辦展覽的地方,空間闊大,也可隨意佈置,黑白照片貼在白色牆壁上,效果極佳。
我們首先往「視覺藝術中的音樂對談」研討會,講者是一位洋人,正在介紹音樂製作的電腦軟件,它透過電腦鏡頭,將人像或景像轉為音樂,當人體或物體移動,音樂也隨之變化,若調較鏡頭錄像的對比度,音樂亦會不同,十分有趣。可惜我是音樂門外漢,不懂箇中奧妙。
隨後參觀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學生作品展覽,展覽名為「Arrest」,場刊這樣介紹:展覽作品的吸力來自深層的獨白、技巧與物料上出位的顛覆,又或者是一厥至深而獨特的觀察。雖然不明白,但還是看出作品富有創意,部分作品表達學生對社會不平作出控訴,例如香港污染情況,學生用水墨繪出能見度底的景像。另一個藝術品的主體是家居廚房常見的水龍頭及洗手盆,大開水喉,但流出的不是水,而是生了鏽的鐵鍊,我沒有看學生的說明文字,但我的解讀是透過作品暗示現時通漲高昂,市民生活百上加斤,猶如鐵鍊緊鎖自己。
此外,牛棚廣場正中的建築物,正舉行「轉‧氛圍」展覽,共有四位藝術家參展,展覽透過動畫、錄像表演、雕塑及裝置等元素,探索一個「地方」的影響,以及人類與空間的互動關係,怎樣受到文化發展及歷史變遷所規範的日常責任所影響。據場刊介紹,所謂「地方」,並非只由空間內的物件所界定,而是蘊涵獨有氛圍的一個空間,這種氛圍受著空間內的個體與環境互動而改變。憑著空間範圍、聲音或氣味上的純粹變更,這種氛圍可以影響、改變人的感覺、思考、舉動。
從展場出來,感覺是似懂非懂,似明不明,藝術作品就是這樣,需要你去思考,自行領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