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5

書本分享: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Mitch Albom擅長透過敘事或小說形式,將人生哲理深入淺出地呈現讀者眼前。













我花了一星期,才讀畢Mitch的著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英文原著:Tuesdays with Morrie),進度十分緩慢,但書中的人生哲理,卻是一邊閱讀一邊細味。書中有三大主題,一是「尊師重道」的師生關係,二是怎樣看待死亡,三是愛。

現代社會,像Mitch與Morrie的師生關係已不多見了,自離開小學、中學、大學後,我已沒有再見老師,亦沒有跟他們保持書信往來,就算是在學時,我們也鮮有課堂以外的交流,沒有遇見真正的好老師,的確是一種遺憾。

Morrie是Mitch的好老師,他們的師生關係也十分感人,Mitch大學畢業後,仍記得這位好老師,即使Morrie患肌肉萎縮症,臨終前的十四個星期,他們仍相約每星期二見面,談論生老病死的人生。

人類常抱怨活得不開心,為甚麼呢?因為他們從未找到生命的意義,當年紀漸大或生命將到盡頭時,就更加不快樂。Morrie認為,「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第104頁,原著原文:When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

有時候,我們無法從金錢物質獲得滿足,但只要「不吝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第157頁),例如時間、關懷,利用自己所長和才能幫助他人,這才能活得有意義,所以我們為何會這樣積極犧牲自己時間去做義工,因為「施比受更有福」。

此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如何付出愛,以及接受愛。」(第69頁,原著原文: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learn how to give out love, and to let it come in.) Morrie還說:「在你死前寬恕自己,然後寬恕別人(第200頁)」只要有愛,生命才會活得有意義,也因此,不會害怕死亡。

閱畢該書,Morrie的哲理明顯易懂,但怎樣做才是最困難。

《Tuesdays with Morrie》至今仍是熱賣中的暢銷書,內地與台灣都出版了中譯本,但書名卻不同,內地譯作《相約星期二》,是簡體字版。











台灣則譯作《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屬繁體字版,也是我閱讀的版本,雖然繁體字較看得舒服,但書譯名卻是內地版的《相約星期二》較佳。













早於1999年,該書已被改編電影,由已逝世的著名演員積林蒙(Jack Lemmon)飾演Morrie。




















至於香港,中英劇團在去年上演《相約星期二》舞台劇大受歡迎,著名影評人石琪先生在2007年6月11日的《明報》讚這劇「感人的師生故事,有笑有淚地談論生命與死亡」。飾演Morrie的鍾景輝則「開正戲路,把老教授演得非常傳神,愈來愈衰老病痛的情景令人心酸,同時忍俊不禁」。

1 則留言:

timngtim2002 說...

我有看過電影版,很感動。
老師在每一次的星期二,都表現得體。每一次,都用自身或周圍事物說道理,既易明、貼切,又可即時查證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