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8

失落的吳哥文明

聖誕節,我們前往吳哥窟參觀,出發前夕,曾借閱有關書藉,但由於對吳哥王朝的歷史一無所知,加上不熟印度神話故事,心想還是去到古蹟再慢慢欣賞也不遲,結果淪為走馬看花,僅僅到此一遊,拍照留念而已。
























著名專欄作家岑逸飛在香港電台網上學習平台《文化旅遊系列》,曾這樣說:「如果遊吳哥只為了站在眾多寺廟和石堆旁拍照,那就不如乾脆買明信片算了...遊柬埔寨的吳哥古蹟...要做功課,一些基本知識不可不具備,否則放眼所見,盡是巨岩和疊石...不知是甚麼神話的浮雕」。

















岑老所言甚是,話雖如此,但能親身體驗,畢竟較書本圖片明信片來得更震撼。吳哥建築群由巨石堆砌而成,沒有使用鐵釘、木材或任何黏合材料,只運用拱橋原理,砌成尖塔,每一座尖塔內亦沒有任何支撐物,這樣宏偉的建築,竟巍然轟立了近千年而不塌,無不叫人嘖嘖稱奇、歎為觀止,高棉人的精湛建築技術,由此可見一斑(有些尖塔倒塌是地質環境改變所致)。再者,吳哥建築群的佈局,竟與天龍星座相吻合,千多年前的高棉智慧已厲害如斯。

當天上午,我們先往大吳哥城的巴戎廟參觀,然後往塔普倫廟及女皇廟,午膳後,才到舉世聞名的吳哥窟。大吳哥城(Angkor Thom)有東南西北及勝利五大城門,我們在南城門進入,城門高約七公尺,門頂刻有四面佛,面露微笑地歡迎遊客到訪。城門外的護城河橋上兩側,各有54尊雕像,西側是修羅,狀甚威武;東側是阿修羅,面目猙獰,1296年的元朝學者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如此描述:「...橋之兩旁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將軍之狀,甚巨而獰...」。

























橋上欄杆刻上七頭蛇雕像,這是印度神話的蛇神那迦(Naga),傳說它可帶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古代高棉人的保護神。護河橋兩側的阿修羅與修羅共同拉扯那迦,翻動浮海,求取長生不老藥,則是取材於印度著名神話故事《乳海翻騰》。

大吳哥城內有不少古廟遺址,當中以南城門的巴戎廟(Bayon)最著名,裡面有49座大小四面佛塔群,加上東南西北及勝利五座城門頂的四面佛,合共54座,代表吳哥王朝所統轄的54個省份。巴戎廟內到處都是微笑的四面佛,好像離不開祂的視線範圍,其中笑得最著名的則要數「高棉微笑」,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有人說「高棉微笑」是佛陀,也有人說是觀音,查實原來是吳哥王賈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 1181-1219)的樣貌,扮作觀音而已,難怪又被稱為「吳哥微笑」。


















































賈耶跋摩七世信奉大乘佛教,因此巴戎廟供奉佛陀,而位於東面的塔普倫廟(Ta Prohm)則是吳哥王為了紀念和祭祀母親而建造的,廟內供奉菩薩,造型依照吳哥王的母親容貌而雕刻。由於煙沒了四百多年,塔普倫廟周圍被白色參天老樹所纏繞,樹根猶如蟒蛇般盤結在廟門,蔚為奇觀。吳哥窟的華裔導遊周先生更介紹一座有趣的石塔,名為「敲心塔」,只要在塔內輕敲自己心口,便會發出巨響,或許我敲擊不得其法,不覺有何神奇之處。


















論雕刻的巧奪天工,非女皇廟(Banteay Srei)莫屬,這裡一如其名,充滿女性溫柔美態,寺廟嬌小玲瓏,雕刻層次分明,令人目不暇給,是整個吳哥建築群雕刻藝術中最精彩的瑰寶。不得不佩服高棉民族的精巧工藝,在堅硬的紅色砂岩(Sandstone)上雕刻猶如木雕玉雕般細緻,雕像栩栩如生。

























午膳後在酒店小休一會,便前往舉世聞名的吳哥窟(Angkor Wat),這是吳哥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 ?-1150)所建造,主要信奉印度婆羅門教,拜祭印度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Vishnu)。若乘坐熱氣球鳥瞰,便會發現吳哥窟呈「回」字形的對稱佈局,並以護城河圍繞四周。從石砌參道穿越護城河,進入城牆,左右兩側是藏經閣及水塘,水塘波平浪靜,映照出五座聖塔的倒影。吳哥窟共有三層平台,第一平台有一尊毗濕奴雕像,吸引不少善信參拜。迴廊則刻滿各式浮雕,內容取材古印度梵文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及《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迴廊外牆亦刻滿祼露上身的押莎娜(Apsaras),婀娜多姿,造型各異,傳說押莎娜是「乳海翻騰」的浪花演變而成的,1500多個押莎娜雕像多是緊閉雙唇微笑,僅得一個是伸舌,及另一個露齒。
























吳哥窟是柬埔寨人引以為傲的偉大建築,更是其精神象徵,因此暹粒省(Siem Reap)以及整個國家都可見到吳哥窟的照片、圖畫、雕塑,連國旗中間紅底也有吳哥窟的高塔圖案,象徵柬埔寨的悠久歷史與文化。今次參觀吳哥窟,總算不虛此行,無奈時間短暫,未能細心欣賞每項藝術瑰寶,吳哥窟第二及第三平台是一座中央佛塔及四座藏經閣,以及帝王御用的洗罪池,適逢封閉進行維修,因此我們未能踏上最高一層參觀,甚為可惜。














吳哥建築群將佛教與印度教共冶一爐,到處都可見到佛陀雕像及印度神話故事的人物雕刻,兩個宗教和平共存,不會互相排斥,這是大小吳哥古蹟群的最大特色。考古學家把吳哥窟與中國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尼婆羅浮屠列為東方四大奇蹟,可想而知吳哥窟的歷史價值。如此雄偉輝煌的建築,反映了古時從政者好大喜功,一個勤政愛民的仁君,絕不會如此勞民傷財大興土木去滿足自己慾望。

吳哥城是古時吳哥王朝國都,如此繁榮昌盛的城市竟然消失了四百多年,有人說由於吳哥王朝的綜合國力過度消耗,以致於1432年無力抵拒暹羅敵人入侵而被攻陷,亦有人說當時發生大瘟疫,因此遷都金邊。大多數文獻記載,吳哥窟及周邊建築群煙沒四百多年後,直至1860年才被法國博物學家Herni Mouhot重新發現,但吳哥窟的華裔導遊周先生卻告訴我們,最先發現者應該是一位日本人,其後才是這位法國人,據說Herni Mouhot是因為讀了中國人周達觀所著的《真臘風土記》法文翻譯本,才興起尋找吳哥窟的念頭。















































到訪當天,厚雲密佈,天色晦暗,照片失去了立體感,而且未能欣賞著名的吳哥窟日落景色,使我這個攝影愛好者大失所望,希望將來有機會再來參觀,還要好好待上一天才行。






























































































































尚有其他柬埔寨旅遊文章,請點擊以下連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