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6

參觀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日期:2008年4月25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4時至7時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

過去,香港的聾人教育著重唇語教學,反而手語教學不是主流。由於聾人的唇讀能力不及弱聽人士,因此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導致教育水平不高及語文能力無法提升,對他們融入社會及就業產生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手語欠缺有系統地發展及統一,以致同一地方同一字詞,卻出現多種手語打法,既不利溝通,也易產生誤會。

一個下著微雨的下午,我們一行人往香港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Centre for Sign Linguistics & Deaf Studies)參觀,了解中心有關工作項目,包括香港手語及手語教學培訓、各種手語研究等等,以及聽取澳門聾人協會的手語發展概況。

手語語言學是近年發展成有規模的學術流派,香港中文大學從1993年開始得到各項撥款及其他捐助,並在James Woodward教授及鄧慧蘭教授帶領下,展開手語語言學的研究工作,將手語透過分析、記錄及比較作有系統地發展。2003年11月,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正式成立,隸屬於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and Modern Languages),主要工作包括香港手語的語法研究、製作香港手語詞典及手語教材、發展手語教學大綱及課程、聾健學生的語文及手語發展等。

此外,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獲得日本財團(Nippon Foundation)的資助,於2003至2007年間,展開一項名為Practical Dictionaries of Asian Sign Languages的計劃,其他參與國家包括越南、柬埔寨、菲律賓。Nippon Foundation繼續資助中心展開為期七年(2006至2012年)的亞太區手語語言學研究及培訓計劃(Asia Pacific Sign Linguistics Research and Training Programme),統籌亞洲聾人機構的研究培訓工作。當天參觀所見,斯里蘭卡及印尼的聾人研究員正在繪製他們國家的手語教材,由於成本所限,他們的手語教材只能採用線條簡單的圖畫,並配以說明文字。至於香港方面,研究員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圖文並茂的手語視像示範,並配合中英雙語學習,讓聾人學童更能加快掌握手語及中英語文,提高學習興趣。

「傷健共融」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是營造和諧社會的動力之一,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為聾健共融的社會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與香港一海之隔的澳門,人口約五十多萬,當中八千人為聽障人士。成立已近十四年的澳門聾人協會,是全澳門唯一以聾人為主的非牟利機構,前身為澳門健聾社及明愛聾人中心。澳門聾人協會包括二間中心,包括為聾童提供語言訓練的啟聰中心,及為聽障人士提供多元化服務的聾人服務中心。在手語推廣方面,澳門聾人協會定期舉辦手語訓練課程、展覽、手語歌表演等,促使社會人士對手語有所認識及了解,加強聽障與健聽人士之間的溝通。

除了手語推廣,澳門聾人協會的服務包括:

1. 社區教育
2. 推廣活動
3. 資源中心
4. 義工訓練
5. 聽覺輔助器材的諮詢及代售
6. 社會工作服務
7. 資訊服務
8. 學業輔導
9. 家庭教育生活
10. 終身教育
11. 個別及家庭服務
12. 社教及康樂活動
13. 手語翻譯服務
14. 展能就業服務

澳門聾人協會的官方網頁,還提供了手語視像示範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一向對手語訓練與推廣不遺餘力,曾出版多本手語書藉及視像光碟教材,惟官方網頁沒有手語視像示範,故此建議加設手語示範的專題,吸引大眾認識香港手語,提升學習手語的興趣,更有助聾健溝通,達到傷健共融的目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