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9

《閱讀解碼》第四集之Mitch Albom專訪

Mitch Albom是美國運動專欄作家、電台節目主持,並首度接受香港傳媒專訪,以下是香港電台記者鄭秀慧與Mitch的專訪內容:

鄭秀慧問:Mitch,你是一名體育專欄作家,從體育專欄作家到作家,從寫體育到寫人生,是否受到甚麼啟發,或藏著甚麼有趣的故事?

Mitch答:我曾經是一位音樂家,所以對我來說寫作是有點意外,我當初還以為會成為鋼琴家,作曲家或音樂家,這正是我接受培訓的方向。之後我不期然開始了新聞工作,我並沒有打算寫體育,我只是想寫作,我覺得自蠻有創意的。《Tuesdays with Morrie》亦是另一次意料之外,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Morrie籌集醫藥費。那時候,我沒有打算寫一部偉大著作,原意只是一本小書,他是我敬愛的人、我非常關心的恩師。《Tuesdays with Morrie》的成功,今人難以置信,是我從未預計過的,而它亦為我帶來不同類型的寫作機會。

鄭秀慧問:有沒有哪些書對你來說像課堂一樣?

Mitch答:Marilynne Robinson所寫的《Gilead》,對我很有影響,因為那是一個關於一位瀕死的人,寫信給兒子的故事。那人一直都是個虔誠的人,他在回顧自己的人生,因為他知道自己快要離世,痛苦的是,兒子要獨自面對這世界,及他面對死亡時,一些關於神的問題。書中實在有太多句子令我大為驚嘆,當我閱讀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希望被感動和覺得充滿可能性,我探頭窗外,看到的都是不幸,特別是我住的底特律,是一個充滿不幸的城市。

鄭秀慧問:很有趣的是你的作品內,經常提及死亡或死亡以後,為何你選擇死亡這個人類的黑暗面,去呈現愛這個人類的光明面呢?

Mitch答:When you learn how to die, you learn how to live.(《Tuesdays with Morrie》)我透過Morrie認識到,只有當人們真正領悟自己必有一死時,才會認真地思巧某些概念,而為了能夠讓我寫出那些嚴肅的概念,那些我想糾正關乎愛、有意義的人生,和人們如何彼此觸動生命的概念,內容也就大底離不開生命不是永恆,甚或是很短暫的一個想法。

鄭秀慧問:除了Marilynne Robinson的書以外,有沒有其他書或作者,對你有很大的啟發?

Mitch答:求學時期,我對海明威有很深刻印象,因為他的文筆簡練,以及能夠用簡單的句字表達意思,我的作品都是小書,我喜歡嘗試用一個簡短的句子,去表達許多的意思,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挑戰。

有關Mitch Albom的詳細專訪,請收看香港電台《閱讀解碼》:
http://www.rthk.org.hk/rthk/tv/readtolive2008/20080426.html














2 則留言:

匿名 說...

多謝你這個分享, 我也很喜歡看Mitch Albom的書, 我正在看"再給我一天".

Unknown 說...

謝謝你轉載我的訪問及節目.
鄭秀慧